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祠后土议 西汉 · 司马谈
 出处:全汉文 卷二十六
天地牲角茧栗,今陛下亲祠后土,后土宜于泽中圆丘为五坛,坛一黄犊大牢具。
巳祠尽瘗,而从祠衣上黄(《史记·封禅书》、有司与太史公祠官宽舒议。案:事在元狩二年,《汉书·郊祀志》上,「太史公」作「太史令谈」。师古曰:「司马谈也。」)
冯太师集序嘉定八年八月 南宋 · 何德固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七三、《爱日精庐藏书志》卷三○、《皕宋楼藏书志》卷七五、《宋代蜀文辑存》卷九五
父子传受,古难其兼。
有开于前,后莫之嗣,作者穷矣。
故父作子述,《中庸》以侈周家之盛;
而唐史臣传李德裕,亦首表而出之曰:「元和宰相吉甫之子」。
夫君臣之道,胥贵于缵承者如此,而况斯文乎。
韩昌黎一世儒宗,毫端所向,变化莫测,而得心应手之妙,已不能授其子,他可知也。
司马谈之有迁,刘向之有歆,班彪之有固,父子相承,照耀一世,若可尚矣。
然三家之子,类皆不善用其身,君子或慊焉。
岂文章公器,造物者靳之而不畀人以其全耶?
独吾宋三苏先生之出,掩千古而夺之气。
其文辞浑浩,如长江大河,沛然莫禦,非断港支流之可望。
而其名节峻峙,又如泰山乔岳,岩岩层霄之间,使人耸瞻而不敢议。
父作子述之懿,必如是而后可以无愧也。
彼三家者,溟涬然下风矣哉。
普慈冯公允南,以文名于时,其子澥承之,益大以肆。
今观其父子之作,敷腴典重,不费追琢,自合法度,非有本者畴克尔。
里人君锐阅之,契于心,乃锓诸木,俾德固序其首。
辞不获命,则以其素所感者书焉。
嘉定乙亥中秋日梧溪散人何德固叔坚序。
按:《安岳集》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后村来书有此心如珠有物蒙之之语芸居有诗再用前韵 其一 宋 · 胡仲弓
 押覃韵
襟抱天样宽,万象并包函。
富贵一虫臂,此理君饱谙。
直语苦如荼,回味留馀甘。
吟诗秉史笔,未数司马谈
跋朱伯纯程文 宋末元初 · 胡次焱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四四、《梅岩文集》卷七
辟雍廿载,齑盐备尝,方欣白苧之抛,嗟嗟辰乎,何来之迟乎!
侯泮一宫,藻将采,已痛丹墀之换,嗟嗟辰乎,何去之速乎!
默轩朱友以其乃翁伯纯同舍吴门府博《乙亥期集录》及所为程文寄示,并徵予序。
予受而读之,浩叹来迟去速之辰,泫然屑涕。
虽然,士之所以行世者,立德为上,立功、立言次之,科第特借径耳。
伯纯父厚德懿行,虽未得少见于功业,亦已大见于文章;
虽未得横经博士席,振刷湖学三百年来之坠绪,亦已得解褐崇化堂,结束何蕃二十馀年之公案,其不幸中之幸者欤。
虽然,幸有大于此者。
文中子遗书散逸,赖福畴搜辑,辨类分宗,传为素业,然后《中说》、《世家》等始行于世。
太史公临终嘱其子迁曰:「尔无忘吾所论次」。
已而迁网罗放失,勒成《史记》一部,藏之名山大川
后世因《中说》知有文中子通,因《史记》知有太史公谈,福畴、迁之力也。
故曰,幸哉有子!
考作室,子肯堂,父析薪,子克荷,非幸之大者欤?
二十年前岁辛巳,予跋《輶轩唱和诗集》;
十年前岁壬辰,予跋胡玉斋《启蒙通释》,极言有子之效,今于吾伯纯父子见之。
呜呼,予老矣!
戊辰春季,与伯纯饮炉亭,觞咏甚适。
两别倏三十四载,县异而郡同,乃契阔死生不相闻,予于舍谊恝矣。
幽冥之中,负此良友,自咎奈何!
自愧奈何!
嗟夫,心之声为言,言之精为文。
圭复此集,恍兮如见伯纯父生前之精神,惚兮如闻伯纯父没后之謦欬,伯纯父死而不死也。
问何以不死,曰,有子默轩。
愿言勉旃,他日立扬,当有出此集之外者。
里舍生胡次焱济鼎敬序。
时大德辛丑仲秋中浣日,书于藏云阁之五休堂。
东流江水篇(有引) 明 · 黄佐
至日,承伦邓二侍御召饮陪,戴孟光巡按不赴。是日也,献酬歌乐,盛丽动人,夜坐有怀。李三洲李子与兹席也。集杜成此,盖感今念昔,以见会合之难云尔。
东流江水西飞燕,只愿无事长相见。
咫尺应须论万里,可惜刻漏随更箭。
忆献三赋蓬莱宫,声价欻然来向东。
喜得与子长夜语,意匠惨澹经营中。
年年至日长为客,目脂面药随恩泽。
此时与子空归来,鸿飞冥冥日月白。
孤城西北起高楼,伐木丁丁山更幽。
青鞋布袜从此始,长歌短咏还相酬。
钟鼎山林各天性,后来况接才华盛。
青眼高歌望吾子,苍苔浊酒林中静
冬至阳生春又来,亦知穷愁安在哉。
江上被花恼不彻,安得健步移远
梅花欲开不自觉,细推物理须行乐。
玉垒浮云变古今,瑶台侍臣已冥寞。
君不见周南太史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词源倒流三峡水,胡为见羁虞罗中。
君不见西蜀杜陵老,多才依旧成潦倒。
且尽清尊恋物华,不知明月为谁好。
高视乾坤又可愁,尊前还有锦缠头。
缘云清切歌声上,多暇日陪骢马游。
紫衣将炙绯衣走,饔人受鱼校人手。
忆昨邀欢乐更无,此曲秖应天上有。
箫鼓哀吟感鬼神,回风飒飒吹沙尘。
合欢却笑千年事,白水青山空复春。
检先大人遗集 清 · 郑世元
五言律诗 押先韵
清气回天地,丹心在简编。
平生千古意,属望后人贤。
马服深惭括,《周南》泣授迁。
空嗟不能读,三祝未终篇(叹己之徒读父书,谦辞也。对以司马谈之《周南》授迁,自任何等,服其队仗之高。)
传易之家 宋 · 金君卿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六、《金氏文集》卷下
商瞿受《易》于仲尼
仲尼卒,商瞿授楚馯臂子弓(一云子弘。)
子弓江东桥子庸(一云鲁桥庇子庸。)子庸授燕周竖子家(一云周丑子家。),子家授淳于光羽子乘(一云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庄
及秦焚书,以《易》为卜筮之书,独得不焚,故传授不绝。
汉兴田何东武王同子中(读曰仲。)洛阳周王孙、丁宽子襄、齐服光四人焉,皆著《易传丁宽作《易说》八篇,三万言,训诂举大义而已。王、、服皆作《易传》二篇。)》。
周王孙授魏蔡公(蔡公《易传》二篇。)王同授齐即墨成广川孟但、鲁周霸衡胡临淄主父偃菑川杨何叔元叔元《易传》二篇。
叔元传燕韩婴河内司马谈、太中大夫京房(非焦延寿弟子京房也。)
丁宽复从周王孙受古义,号《周氏传》,然周王孙师田何之学也。
授同郡田王孙王孙授沛施雠子卿(一云长卿。)兰陵孟喜长卿琅琊梁丘贺长翁
繇是有施、孟、梁丘之学焉(施、孟、梁丘氏章句各二篇。)
施氏授河内张禹子文琅琊鲁伯
淮阳彭宣、沛戴崇子平
鲁伯泰山毛莫如少路琅琊邴丹曼容
繇是施家有张、彭之学。
孟氏则改师法,以候阴阳灾变书,诈言得自师田生,而同门梁丘贺證明之,且非田生之法也。
授同郡白光少子、沛翟牧子况,由是孟家有瞿牧、白生之学。
梁丘氏者,始受大中大夫京房《易》,出为齐郡太守,后更事田王孙
然则京房、田王孙,皆田何家法也。
汉宣帝时,闻京房为《易》明,求其门人,得
年老,授于子临。
临始从父学,亦尝事施雠,后卒行京房法。
五鹿充宗君孟君孟《略说》三篇。)君孟平陵士孙张仲方沛郡邓彭祖子夏、齐衡咸长宾,繇是梁丘家有士孙、邓、衡之学。
今《子夏传》即邓子夏,盖出于梁丘家也。
其后有京房《易字君明东郡顿丘人,非太中大夫京房也。)》。
房始授业梁焦赣延寿
云常从孟喜问《易》,会喜卒,房以延寿《易》即孟氏学,时孟氏门人翟牧、白生皆曰非孟氏法也。
房后以灾异得幸。
东海殷嘉河东姚平河南乘弘,皆为博士,由是有京氏之学焉。
又其后有东莱费氏《易名直字长翁。)》,其学无章句,本以古字,号古文《易》。
以《彖》、《象》、《系辞》、《文言》解说上下经。
琅琊王平仲,由是世传费氏之学。
又沛人高相,与费公同时,亦无章句,自言出于丁将军传授子康兰陵毋将永,由是有高氏之学焉。
汉宣帝时,孟、梁丘皆立博士
至元帝世,立氏《易》。
惟费、高二家,未得列于学官
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叔元、丁将军,大意略同,惟氏为异。
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惟费氏经与古文同,然受其学者,未盛于世。
梁丘贺以卜筮得幸宣帝,及至显官,故学者宗焉。
其后五鹿充宗贵幸,善梁丘《易》,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
充宗乘贵辨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
施雠之门人张禹以经术为成帝师,位丞相,封侯,成就弟子尤著者彭宣、戴崇,皆至公卿。
故施氏、梁丘之学尤盛于当世。
以至孟氏、京氏弟子俱为博士,故二家之学亦行焉。
高相子康王莽所杀,故学者衰废,而费氏独行古文《易》,然而未得立者,盖亦不幸者矣。
其后东汉诸儒,习施氏者,则有沛戴崇子宾陈留刘昆威公洎子轶君文
习孟氏者,则有南阳(音圭)丹子玉中山阳鸿孟孙(鲑,胡佳反,又苦圭反。一作鲑,胡瓦反者,非。)广汉任安定祖
习梁丘氏者,则代郡范升辨卿,京兆杨政子行(一云范升杨政皆传孟氏《易》者,非。)颍川张兴君上洎子鲂;
张兴最知名,为梁丘家宗,弟子自远方至者,著录且万人焉。
习京氏者,则汝南戴凭次仲南阳魏满叔牙济阴孙期中彧惟高氏之学无传焉。
建武中,陈元长孙、郑众仲师皆传费氏《易》,其后马融、荀爽亦为之传,自是费氏而诸家之学衰矣。
陈、荀、马皆当世大儒,故费氏之学益盛,今辅嗣之学盖出于费氏古文《易》也。
再原汉之言《易》者,一出于田何
其传者,若周王孙、王同、杨何、大中大夫京房、丁宽、田王孙,皆本师法。
然当高、惠、文、景之时,学其未也。
至宣、元间,施、孟、梁丘、京氏四家及高相之学,多以阴阳灾异为说。
惟费氏本以古字,号古文《易》,以《彖》、《象》、《文言》讲说上下经,为有本末;
又校之诸家,独与中古文《易》同。
流及马、郑等家,其学遂盛。
辅嗣,天启其衷,而入圣门之奥。
考其渊源,虽本于马、郑之学,然其流溥博,出于诸家远矣。
噫!
《易》之大原,皎若白日,函光于牺,旭于文,迄我圣师,而后正中焉。
昳于秦,薄蚀于汉,诸家之说棼焉,而圣道微矣。
辅嗣特起,斥去异端,天人之道,俄然而明。
然犹时若氛翳,未能廓然,若将有以待焉尔。
在其贤者,心圣人之心,犹得观望其光景者哉!
怀人·龚定庵 清 · 刘伯埙
五言律诗 押东韵
海内文章伯,周南太史公
百年真健笔,垂老惜飘蓬。
兀傲原宜隐,苍凉只送穷。
太玄有知己,端可慰扬雄
入秋游山赋诗略无阙日戏作五字七首识之以野店山桥送马蹄为韵 其三 1203年7月 南宋 · 陆游
 押删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
周南太史公道家蓬莱山
尘凡不可料,亦复居其间。
屡奏乞骸骨,宽恩许投闲
羽衣碧玉简,尚缀仙官班。
黄精扫白发,面有孺子颜。
简寂吾家旧,飘然时往还。
黄子吉备兵金腾三首 其三 明 · 林熙春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司马谈兵旧,昆明节制新。
驱车问疾苦,借箸展经纶。
夜静苍山月,天回洱海春。
汉家悬上赏,应不吝麒麟。
王勃集序682年 初唐 · 杨炯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大矣哉。文之时义也。
有天文焉。察时以观其变。
有人文焉。立言以重其范。
历年滋久。递为文质。
应运以发其明。因人以通其粹。
仲尼既没。游夏光洙泗之风。
屈平自沈。唐宋宏汨罗之迹。
文儒于焉异术。词赋所以殊源
逮秦氏燔书。斯文天丧。
汉皇改运。此道不还。
贾马蔚兴。已亏于雅颂。
曹王杰起。更失于风骚。
僶俛大猷。未忝前载。
洎乎潘陆奋发。孙许相因。
继之以颜谢。申之以江鲍。
梁魏偫材。周隋众制。
或苟求虫篆。未尽力于邱坟。
或独徇波澜。不寻源于礼乐。
会时沿革。循古抑扬。
多守律以自全。罕非常而制物。
其有飞驰倏忽。倜傥纷纶。
鼓动包四海之名。变化成一家之体。
蹈前贤之未识。探先圣之不言。
经籍为心。得王何逸契
风云入思。叶张左于神交。
故能使六合殊材。并推心于意匠
八方好事。咸受气于文枢。
出轨躅而骧首。驰光芒而动俗。
非君之博物。孰能致于此乎。
君讳字子安
太原祁人也。其先出自有周。
浚启文明之裔。隐乎炎汉。
宏宣高尚之风。晋室南迁。
家声布于淮海。宋臣北徙。
德胜于河汾。宏材继出。
达人间峙。祖父通。
秀才高第。蜀郡司户书佐王侍读
大业末。退讲艺于龙门
其卒也。门人谥之曰文中子
闻风睹奥。起予道唯。
揣摩三古。开阐八风。
始摈落于邹韩。终激扬于荀孟。
父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阯六合二县令
齐州长史。抑惟邦彦。
是曰人宗。绝六艺以成能。
兼百行而为德。司马谈之晚岁。
思宏授史之功。扬子云之暮年。
遂起参元之叹。君之生也。
舍章是托。神何由降。
星辰奇伟之精。明何由出。
家国贤才之运。性非外奖
智乃自然。孝本乎未名。
人应乎初识。器业之敏。
先乎就傅。九岁读颜氏汉书。
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
成乎期月。悬然天得。
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
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
立谈可见。居难则易。
在塞咸。于术无所滞。
于词无所假。幼有钧衡之略。
独负舟航之用。年十有四。
时誉斯归。太常伯刘公巡行风俗。
见而异之曰。此神童也。
因加表荐。对策高第。
拜为朝散郎沛王之初建国也。
博选奇士。徵为侍读
奉教撰平台钞略十篇。书就。
赐帛五十匹。先鸣楚馆。
孤峙齐宫。乘忌侧目。
应刘失步。临秀不容。
寻反初服。远游江汉
登降岷峨。观精气之会昌
玩灵奇之肸蚃。考文章之迹。
徵造作之程。神机若助。
日新其业。西南洪笔。
咸出其词。每有一文。
海内惊瞻。所制九陇县孔子庙堂碑文。
宏伟绝人。稀代为宝。
正平之作。不能夺也。
咸亨之初。乃参时选。
三府交辟。遇疾辞焉。
友人陆季。友时为虢州司法
盛称宏农药物。乃求补虢州参军
坐免岁馀。寻复旧职。
弃官沈迹。就养于交阯焉。
长卿坐废于时。君山不合于朝。
岂无媒也。其惟命乎。
富贵比于浮云。光阴踰于尺璧。
著撰之志。自此居多。
观览旧章。翾翔偫艺。
随方渗漉。于何不尽。
在乎词翰。倍所用心。
尝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
争搆纤微。竞为雕刻。
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
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
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思革其弊。用光志业。
薛令公朝右文宗。托末契而推一变。
卢照邻人间才杰。览清规而辍九攻。
知音与之矣。知已从之矣。
于是鼓舞其心。发泄其用。
八纮驰骋于思绪。万代出没于毫端。
契将往而必融。防未来而先制。
动摇文律。宫商有奔命之劳。
沃荡词源。河海无息肩之地。
以兹伟鉴。取其雄伯。
壮而不虚。刚而能润。
雕而不碎。按而弥坚。
大则用之以时。小则施之有序。
徒纵横以取势。非鼓怒以为资。
长风一振。众萌自偃。
遂使繁综浅术。无藩篱之固。
纷绘小才。失金汤之险。
积年绮碎。一朝清廓。
翰苑豁如。词林增峻。
反诸宏博。君之力焉。
矫枉过正。文之权也。
后进之士。翕然景慕。
久倦樊笼。咸思自释。
近则面受而心服。远则言发而响应。
教之者逾于激电。传之者速于置邮。
得其片言。而忽焉高视。
假其一气。则邈矣孤骞。
窃形骸者。既昭发于枢机。
吸精微者。亦潜附于声律。
虽雅才之变例。诚壮思之雄宗也。
妙异之徒。别为纵诞。
专求怪说。争发大言。
乾坤日月张其文。山河鬼神走其思。
长句以增其滞。客气以广其灵。
已逾江南之风。渐成河朔之制。
谬称相述。罕识其源。
扣纯粹之精机。未投足而先逝。
览奔放之偏节。已滞心而忘返。
乃相循于跼步。岂见习于通方。
信谲不同。非墨翟之过。
重增其放。岂庄周之失。
唱高罕属。既知之矣。
以文罪我。其可得乎。
君以为摛藻雕章。研几之馀事。
知来藏往。探赜之所宗。
随时以发。其唯应便。
稽古以成。其殆察微。
循紫宫于北门。幽求圣律。
访元扈于都洛。响像天人。
每览韦编。思宏大易。
周流穷乎八索。变动该乎四营。
为之发挥。以成注解。
尝因夜梦。有称孔夫子而谓之曰。
易有太极。子其勉之。
寤而循环。思过半矣。
于是穷蓍蔡以像告。考爻彖以情言。
既乘理而得元。亦研精而徇道。
虞仲翔之尽思。徒见三爻。
韩康伯之成功。仅踰两系。
君之所注。见光前古。
与夫发天地之秘藏。知鬼神之情状者。
合其心矣。君又以幽赞神明。
非杼轴于人事。经营训导
优游于圣作。于是编次论语。
各以偫分。穷源造极。
为之古训。仰贯一以知归。
希体二而致远。为言式序
大义昭然。文中子之居龙门也。
睹隋室之将散。知吾道之未行。
循叹凤之远图。宗获麟之遗制。
裁成大典。以赞孔门。
讨论汉魏。迄于晋代
删其诏命。为百篇以续书。
甄正乐府。取其雅奥。
三百篇以续诗。又自晋太始元年
至隋开皇九年陈之岁。袖贬行事。
述元经以法春秋。门人薛收窃慕。
同为元经之传。未就而殁。
君思崇祖德。光宣奥义。
续薛氏之遗传。制诗书之众序。
包举艺文。克融前烈。
陈偫禀太邱之训。时不逮焉。
孔伋司寇之文。彼何功矣。
诗书之序。并冠于篇。
元经之传。未终其业。
命不与我。有涯先谢。
春秋二十八。皇唐上元三年秋八月
不改其乐。颜氏斯殂。
养空而浮。贾生终逝。
呜呼。天道何哉。
所注周易。穷乎晋卦。
又注黄帝八十一难。幸就其功。
撰合论十篇。见行于代。
君平属文。岁时不倦。
缀其存者。才数百篇。
嗟乎促龄。材气未尽。
殁而不朽。君子贵焉。
兄勔及勮。磊落词韵
铿鍧风骨。皆九变之律也。
弟助及勋。总括前藻
网罗偫思。亦一时之健笔焉。
友爱之至。人伦所及。
永言存殁。何痛如之。
援翰纪文。咸所未忍。
盖以投分相期。非宏词说。
潸然揽涕。究而序之。
分为二十卷。具诸篇目。
三都盛作。恨不序于生前。
七志良书。空撰得于身后。
神其不远。道或存焉。
燕子矶寄杨嘉吏部 清 · 刘鸿谟
七言律诗 押东韵
为报周南太史公,山川信美大江东。
穷搜燕子矶头翠,乱舞杏花村里红。
撒手悬崖何住着,当头明月自凌空。
故人误落尘樊内,今夜抽帆挂快风。
按:刘氏思成堂宗谱卷二
史官 宋 · 陈武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五九、《十先生奥论注续集》卷一一
凡官非可转移执事者,世官也。
古人命史官尤为不苟,须是世史官始从而任之。
如从司马谈之后有史迁,班彪之后有班固
至于唐,史官皆得以终其身。
刘知几之后有刘餗,父子世守,亦复可考。
虽有迁转使命,彼皆得以史书自随而遂其职。
正欲其文成一家,事出一人,本末相该,前后相贯。
唐史之可考者以此耳。
今世以史馆之地为士大夫迁转之所,来者茫然不知所自,去者亦不以为意,故某朝某事脱有隐没,某年某月或有参错。
他时史官,亦不肯身受其责,而朝廷亦难执此以责之(下缺。)鲁有卜齮、卜兵,晋有卜偃,秦有卜徒父,梁有卜招父,皆以卜氏;
鲁有史克太史,晋有史苏、史黯、史赵、史墨,卫有史华,皆以史氏,一本之古人。
岂惟史官世世不易,百官乐工亦世掌之,此其所以精欤。
明历论 宋 · 陈武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五九、《十先生奥论注续集》卷一一
历非圣人不能作,非儒者不能明,而巫史无与焉。
自后世历责巫史,占算推步之说胜,而历始紊矣。
古之治历者,非专屑屑于是也。
羲和仲叔之官,尧实命以历象日月星辰之事,然星鸟、星火、星虚、星昴,盖以正因、析、夷、隩之序,而定闰成岁,又以釐百工、熙庶绩尔,舍尔亡考也。
《周礼》有太史
太史,日官也,其职则正岁年以序事,颁之于邦国都鄙而已,闰月诏王居门而已。
舍是无事也。
古之治历者,大要则戒民事而谨天时,民事得而天时正,则其历定而明。
历者亦曰:「审农事先后,兴土功之终始,布德施惠之不可失时焉耳」。
故定之方中而宫室以兴,三星在天而婚姻以举,辰角、天根之见而除道成梁之不可后,昏参旦尾之中而田功播殖不可缓,以至木见而备藏,驷见而具冬裘,火见而修城郭。
举先王所以为民之政而稽之天文,先后始终皆不可紊者。
明历如此,巫史之事未之前闻。
春秋之间,盖有太史,凡卜田宅、占云日者皆称太史,则太史殆阴阳家流也。
然而书崔杼者、书赵盾亦称太史,则太史又兼记注,不专占卜而已。
盖当时儒者皆兼九流之学而通天人之际,故夫史伯祝融之功而知楚国之必兴,史赵以虞氏之德而推陈氏之未亡。
其议论据證有绝人者,非若后世淫巫瞽史专以占算为事,掌历者犹有先王之遗意也。
至汉而司马谈父子为太史令,盖以论著为职而兼掌天官
然而身为儒者,为天子直笔,察天时不能明古人治历之占算矣。
观迁尝奏历纪废坏,汉兴未改正朔,武帝诏迁与儿宽等共定《太初历》,则《太初历》,迁所定也。
其数起于黄钟之律,以八十一分为统母,候于上林清台,晦朔弦望最密,占算亦明矣。
洛下闳定八百年后当差一日,以时考之,盖不俟八百年也,至建武才百馀年,已差矣,又何其不定耶?
愚故曰:自后世以历责巫史,而历始紊矣。
今之治历者,抑不知将为古人之谨天时、戒民事乎,抑为后世之占算也?
将责之儒者乎?
将责之巫史乎?
诚责之儒者耶,则定蔀统元,推步占考有所未暇,而天时民事则固儒者之所讲,有非巫史之所得与也。
孔子作《春秋》,日食或不书朔,正月二月而书无冰,十月而书陨霜杀菽,十二月而书陨霜不杀草,学者以为纪异,未必皆纪异也,其殆天时之失。
夏书城郎,春书延厩,冬书筑圃,其殆记土功之奏,农事之害乎。
圣人考历盖若是耳。
孟子曰:「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孟子求之其故,夫子作《春秋》之意,非星官历翁之事也,愚故曰:历非圣人不能作,非儒者不能明,而巫史无与焉者,此也。
帝王经世图谱题辞1201年7月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一九、《平园续稿》卷一四、《帝王经世图谱》卷首、《文献通考·经籍考》卷五五、《爱日精庐藏书志》卷二六、金华先民传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
汉司马谈父子贯穿经传,驰骋古今,谓当时六艺已千万数,故有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之言。
唐韩愈文不绝吟,编不停披,然亦记事提其要,纂言钩其深。
矧去古远,众说日繁,才学未逮于前贤,宜其用力劳而见功微,此图谱所繇作也。
虽然,分门类事者固多,其能旁搜远绍,合异为同则鲜矣。
金华唐仲友字与政,于书无不观,于理无不究。
凡天文地理、礼乐刑政、阴阳度数、兵农王霸,皆本之经典,兼采传注,类聚群分,旁通午贯,使事时相参,形声相配,或推消长之象,或列休咎之證,而于郊庙学校、畿疆井野尤致详焉,各为总说附其后,始终条理,如指诸掌。
每一篇成,门人金式辄缮写藏去,积百二十有二篇;
又得与政犹子烨别本,相与校雠,釐为十卷,以类相从。
会分教庐陵,将镂板校官,而郡守赵侯善鐻助成之,属予题辞。
夫水之流东,惟海是归,车之指南,其涂不迷。
今是书折衷于圣人,示适治之路,故名曰《帝王经世图谱》,非其他类书比。
昔汉儒专通一经,仍守师说,居家用以修身,涖官取以决事。
况乎六经旨趣、百世轨范,皆聚于此,学者能因广记备言,精思博考,守以卓约,则他日见诸行事,岂不要而有功也欤?
与政名臣子,少登两科,历秘省正字著作佐郎,出知信、台二州,擢江西提点刑狱
孝宗深知其才,不幸得年仅五十三,凡所蕴蓄,百未究一。
予每与士大夫共惜之,因序其书,并告来者。
嘉泰元年七月日,前进士周某书。
敬简王明府(甫尝为唐兴县王潜作客馆记,疑即王明府。)761年 唐 · 杜甫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引用典故:下履凫 周南太史公
叶县郎官宰,周南太史公
神仙才有数,流落意无穷。
骥病思偏秣,鹰愁(一作怕苦笼。
看君用高义,耻与万人同。
陈自修等进中兴会要转宣教郎告词乾道九年十月十四日 南宋 · 王淮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九六、《崔舍人玉堂类稿》附录
左迪功郎、守秘书省正字陈自修等:昔司马谈太史,方天子建汉家之封,而留滞周南,以所欲论著属其子迁
于是䌷石室金鐀之书,而《史记》作焉。
盖抱良史之才,当笔削之任,遇大典册曾不得措辞其閒,可胜惜哉!
惟我太上皇帝中兴盛典,讲于俶扰之际,得于授受之日,固已越商周而追唐虞。
久而无述,惧有阙焉。
肆命大臣,典领成书。
尔等俱以儒英,入馆阁佐太史氏,亲见圣王之传,顾不韪欤。
晋陟京联,以旌尔劳。
以贻训于亿万世,则尔与有无穷之闻。
可。
上侯老师 明末清初 · 卢世㴶
五言排律 押东韵 出处:尊水园集略卷四
当代侯夫子,周南太史公
承家居大业,忧国蕴深衷。
青鬓风生座,丹心日丽空。
披襟游浩荡,脱屣出樊笼。
结束期登岱,安排好住嵩。
萧斋含古雪,绮榭散晴虹。
箧底诗千首,山河一丛。
临池惊鬼哭,掞藻敌神工。
大雅追前辈,精微启后蒙。
河干迎䌽鹢,天际送冥鸿。
愧我悠悠者,欣叨济济中。
门墙容负笈,音驿望裁筒。
得己方为贵,尊师岂畏穷。
相思恒湛湛,远道托江枫。
雪夜杂诗 其八 重光协洽 清 · 舒位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出处:瓶水斋诗集卷十四
相逢人海好居诸,情话萧条宦海馀。
拓落十年循吏传,牵连一纸绝交书
入资司马谈何易,折狱公羊计屡疏。
却看三珠连理树,彭城旧约爱同徐谢山刺史直卿编修季雅太学。)
欧阳子传后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九、《山谷全书·正集》卷二五、《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九五、《三刘家集》附录
高安希仲壮舆,序列欧阳文忠公之文章,论次荀卿扬子云之后;
又考其行事,为《欧阳子列传》。
余三读其书而告之曰:昔壮舆之先君子道原,明习史事,撰《十国纪年》,自成一家。
壮舆富于春秋,笔端已有史氏风气,他日当以不朽之事相传也。
司马谈之子迁、刘向之子歆、班彪之子固、王铨之子隐、姚察之子简、李大师之子延寿、刘知几之子餗,皆以继世,功在汗简。
而旧史笔法之美,刘氏再显。
今使壮舆能尽心于《春秋》之旧章,以考百世之典籍,斧藻先君子之凡例,著是去非,则十国之事虽浅,笔法所寄,自当与日月争光。
壮舆尚勉之!
之楚而南辕,道虽悠远,要必至焉。